中兽医治疗小动物皮肤病
Lauren R Frank, DVM, CVA, CVCH, CCRT, DACSMR
发布人:管理员 时间:2018-11-3

  小动物皮肤病是兽医临床的常见病,但是皮肤病迁延难愈、反反复复、极具挑战。西兽医通过诊断方法,确定过敏原或病因,采用相应的止痒和免疫抑制药物,取得了一定进展。但是,其昂贵的诊疗费用和西药的副作用,也促使客户寻求其它的治疗方法。中兽医根据病患的体质、生活史、临床表现等进行辨证施治,通过针灸、中药、推拿、运动及食疗进行综合防治,具有独特的优势。
  中兽医认为,急性皮肤病一般由风、湿、燥、热等外邪引起,主要包括风热和湿热(易受季节或环境影响)及气血瘀滞引起的血热(较为严重),三者均为实证。慢性皮肤病多为虚证,包括血虚和肝肾阴虚两种证型。慢性皮肤病治疗时间长,宠物主人需要有极大的耐心,一般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。
  实证类型的皮肤病,风热型的多在春夏季节加剧,临床表现有被毛及皮肤干燥,动物喜凉,舌红且干,脉浮数且弦,常见于年轻动物。中兽医认为,“治风先治血,血行风自灭”,治疗原则是发散风热,补血活血。针灸穴位:风池(GB-20)、天柱(BL-10)、风门(BL-12)、膈俞(BL-17)、血海(SP-10)、大椎(GV-14)、合谷(LI-4)、曲池(LI-11)、耳尖、尾尖。中药方剂:消风散,主要用于皮肤病的急性瘙痒期。除此之外,食疗也非常重要,可根据情况添加不同的寒凉食物,但切勿过食。要多喂新鲜食物,饮食内添加一定量的鱼肝油,不仅有助于清热,而且可缓解皮肤被毛的干燥。
  湿热型皮肤病是由气候潮湿,湿邪侵袭肌表导致。一般表现为皮肤油腻、气味难闻、皮肤及耳内流出蜡状渗出物、皮肤有丘疹或脓疮等,动物喜凉,舌红苔黄、脉浮数洪大且滑。治疗原则:清热祛湿,健脾化湿。针灸穴位:脾俞(BL-20)、三阴交(SP-6)、阴陵泉(SP-9)、血海(SP-10)、丰隆(ST-40)、大椎(GV-14)、耳尖、尾尖。中药方剂:龙胆泻肝汤。合理饮食对湿热型皮肤病非常重要,建议食用寒凉及祛湿类食物。
  血热型皮肤病,多由气血运行不畅,郁而化热引起。临床表现为皮肤糜烂,溃疡,脱屑,色素沉着;舌红或紫,脉浮数洪大。治疗原则:活血化瘀,清热凉血。常用穴位:风池(GB-20),三阴交(SP-6)、血海(SP-10),后三里(ST-36)、大椎(GV-14)、太冲(LIV-3)、膈俞(BL-17)、阳陵泉(GB-34)、耳尖和尾尖。中药方剂:清热凉血方。建议食用寒凉及养血类食物。
  虚证的皮肤病常见于中老年动物,最常见的虚证是肝血虚和肝肾阴虚。典型的肝血虚症状包括被毛干燥易断、皮屑过多、脱发、苔藓样变、皮肤瘙痒、爪甲干枯、焦躁不安,舌淡白且干,脉沉细无力。治疗原则:养肝补血。常用穴位:安神、膈俞(BL-17)、三阴交(SP-6)、血海(SP-10)、后三里(ST-36)、神门(HT-7)、风池(GB-20)和大椎(GV-14)。中药方剂:四物消风散,一般用于治疗血虚生风引起的皮肤瘙痒。建议用温补食物,即中性或温热食物,可起到补血的作用。
  肝肾阴虚型是另一种常见的虚证。为慢性发作,伴有皮肤干燥、皮屑细小、烦渴、严重气短、焦躁不安、心神不宁,夜晚尤甚;喜凉,舌色绛红且干,有裂纹,脉细数。治疗原则:滋补肝肾。针灸穴位:风门(BL-12)、三阴交(SP-6)、阴陵泉(SP-9)、血海(SP-10)、肝俞(BL-18)、胆俞(BL-19)、肾俞(BL-23)、神门(HT-7)、安神、风池(GB-20)、大椎(GV-14)和太溪(KID-3)。中药方剂:知柏地黄。建议食用凉性食物,起到清热滋阴的效果。
  中兽医通过辨证施治,将针灸、中药、推拿、运动和食疗结合起来,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,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。即使是一些不接受针灸或中药治疗的动物,运动和食疗结合也能够发挥一定的效果。另外,中兽医疗法对皮肤病还有很好的预防作用。


邮箱:cctcvm@163.com    电话:17713269756
本站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、不作为诊断及临床依据 ,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速与我们联系,对此造成的不便深表歉意!

  网站制作